我曾聽過一位登山前輩分享三、四十年前的登山經驗,當年他得遊走各大登山社尋找圖資與軌跡記錄,還要背著三十公斤背包領著山社學弟妹負重前行,在山上時,是聽著收音機了解天氣狀況(當時還被對岸的訊號蓋台,錯失颱風即將登陸的第一手消息,幸好仍有及時撤退)。
相較於數十年前,現在的網路資料已非常豐富、裝備等級大幅提升,登山的安全性在出發前已完全可以被計劃。
所以在準備踏入一條不熟悉的山徑前,必須問問自己:「你做好登山安全計畫了嗎?」
如何做好登山安全計畫?
準備的資料越詳盡,越能判斷與掌握行程的風險。面對一座山,你需要取得的資訊至少要包含以下四大項目,分別為:
- 地理位置與水源
- 登山路線規劃與海拔高度變化
- 通訊與網路
- 近期路況與交通
一、地理位置與水源
一座山不是只有山頭,還有途經的路線,例如百岳路線之一的奇萊主北(奇萊北峰、奇萊主山)橫跨了南投縣仁愛鄉與花蓮縣秀林鄉,這不僅牽涉到登山險投保的範圍(註1),還有管轄的搜救單位,事先準備好相關資訊,並提供給留守人知悉。
註 1:目前共有五個縣市訂有登山活動管理自治條例,分別為台中、花蓮、南投、屏東和苗栗,條例中要求登山客在進到特殊管制區域登山前,必須投保登山險。條例內容與特殊管制範圍可至各縣市消防局查詢。
二、登山路線規劃與海拔高度變化
不論是中低海拔山域還是高海拔山區,每座山都有自己的路徑系統。從傳統的登山山徑、古道、獵徑或獸徑,看起來好像只要有路就可以走,但山區並不像都市一樣可以條條大路通羅馬,若沒有對登山路線做完全的認識與準備,將可能發生迷途或是更嚴重的山難意外(如:墜落、落石等)。
三、通訊與網路
進到深山野林裡,最擔心遇到危急時刻時無法對外求援,所以登山的通訊在事前準備相當重要,除了蒐集可通訊的地點,更要準備一個可以在沒有訊號時、仍能透過衛星通聯的衛星通訊設備。
首先是山區手機可通訊點。農業部林業與自然保育署與數位發展部合作,持續提升山區的手機訊號,目前山區手機可通訊點的資訊已彙整出總表,包含設置手機標示牌的地點、座標(TWD97 座標、WGS84 座標)以及可通訊的電信業者(中華電信、台灣大哥大、遠傳電信),可以前往林業保育署官網了解(資料更新至 113 年 3 月)。
若需要報案求助,可以撥打緊急電話號碼「112」。112 是全球行動通信系統的預設號碼,只要手機仍有電力,並在任何一家電信商(中華電信、台灣大哥大、遠傳電信)的訊號涵蓋範圍内,無論有沒有安装 SIM 卡,均有機會撥通急難救助單位。撥通後會聽到以下語音:「這是緊急救援電話,報警請按 0,救援請按 9。」並附有英文說明,若按 0 會轉接至 110、按 9 則會轉接至 119。
此外,3G 服務已在 113 年 6 月底關閉,若手機不具有 4G 語音服務功能,將無法撥接電話(包含緊急電話),所以上山前務必確認手機是否能正常撥號與接聽。
再來是手機沒有訊號或電力耗盡時,仍能對外通聯的衛星通訊設備,分別是衛星電話及 inReach。
- 衛星電話:全名為攜帶式衛星通訊系統,具備防潑水、防塵、防震效果,戶外通信無死角,適合在山區或海上使用。目前代理衛星電話的電信商為中華電信,但隨著舒拉亞(Thuraya)衛星故障(註 2),目前登山已無法再使用衛星電話,其他衛星電話則主要以船舶運輸使用。
- inReach:專為戶外活動設計的衛星追蹤通訊裝置,目前由中華電信代理發售。inReach 使用 Garmin 所提供的銥衛星(iridium satellite)衛星服務,擁有雙向文字傳輸與 SOS 互動救援訊息功能,當山友需要救助,只要按壓 inReach 裝置側邊的 SOS 按鈕,就會發送求救簡訊到 Garmin IERCC(International Emergency Response Coordination Center),IERCC 會在第一時間通知國內救援單位(消防署),啟動救援行動。
註 2:Thuraya-3 衛星在 2024 年 4 月 19 日發生障礙,涵蓋東亞洲區域服務中斷(包含台灣),且短期內無法修復,預計恢復時間將超過一年,中華電信將於 113 年 12 月 31 日起暫停經營代理 Thuraya 衛星行動通信業務。
四、近期路況與交通
善用社群媒體與 Google,不論是透過 #hashtag 搜尋關鍵字,或是上臉書社團搜尋近期貼文(如「登山借問站」、「登山通報站」、「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屏東分署北大武山資訊站」、「嘉明湖大小事」、「天池山莊大小事」等等),都可以找到近期路況,也能在社團中發問,會有熱心的山友回報消息。
留守人:登山隊伍中的隱藏版隊友
「留守人」顧名思義,就是在山下為你守望相助的夥伴,也是隊伍中的隱藏版隊友,如同後勤支援單位,留守人會擁有所有隊員在登山當天的衣著照片、聯絡資料、裝備明細、路線地圖與登山計畫書,掌握隊伍在山上的生存能力,同時也能提供給隊伍關於天氣預報、即時消息、山難通報與後續支援。
常爬百岳路線的山友會知道,在申請國家公園的入園時,有一區是專屬「留守人」的資料欄位,要填上留守人的姓名、電話和電子信箱。但留守人並非完全是緊急聯絡人,而是知道登山行程細節,掌握人員行蹤,且當隊伍發生緊急狀況需協助、救援時,還能冷靜處理與應變的家人或朋友。
我曾在某堂課程中聽過一個問句:「留守人要找什麼樣的人?」
當時台下同學七嘴八舌,有「有在爬山的人」、「經驗豐富的人」、「關心你的人」。這時老師說:「你們說的都對,不過留守人最好要找很閒的人。」大家一聽不禁莞爾。
的確,在隊伍上山的那幾天,留守人得在山下待命,不時的關心隊伍是否如期抵達營地,或是查看即時衛星雲圖和天氣預報,提供給隊伍做行程時間變動的參考。而且登山行程往往會「摸早黑」,留守人往往身在城市卻要與隊伍一起作息。
當不可抗力的天災出現,例如遇到突如其來的大地震,留守人的責任不是搶發個人的社群貼文,而是關心山上隊伍人員的狀況,並在地震發生後的一小時內,盡可能地搜尋相關資訊。例如震央是否在隊伍所在縣市、地震規模、聯外道路是否受損坍方等等,統整好各項資訊後回報給隊伍,若天災已影響隊伍行程,則協助將應變方案整理給隊伍參考,並保持聯繫。
看到這裡,如果心中沒有浮現適合的留守人選也不用擔心,因為現在有「第三方留守平台」。
第三方留守平台是提供山友登山健行時,一個專屬於隊伍的留守角色,功能和上述所介紹的職責相同。目前提供留守服務的平台共有四家,分別為台灣戶外安全推廣協會的第三方協同留守平台、愛陌生的登山協同留守平台、嗨咖的登山留守機制及定位設備租借平台、Hikingbook 的安全守護。
如何訓練天氣的判斷力與敏銳度?
山上的天氣變化萬千,像是中級山山區又稱霧林帶,常起濃霧外,也會影響路徑的判斷,很可能一不小心就會迷失方向或誤闖獸徑。在高海拔山區也是如此,更要留意強風、強降雨所帶來的失溫風險,或是在稜線開闊處遇到雷擊的可能,所以在出發前的天氣評估與現場的判斷相當重要。
登山的唯一目標是「回家」,少了回家最後這一哩路,前面的強行登頂就毫無意義。那麼,如何訓練自己對天氣的判斷力和敏銳度呢?
除了網路搜尋相關天氣的教學文章外,也能運用下方四個天氣網站和 App,幫助自己評估是否適合上山、或是設定停損點(撤退時機)。
- MPAS 六週雨圖:可以看到未來六週各地區的累積降雨量,不過建議可以看最近一週的即可,因為天氣仍會大幅變化。
- 交通部中央氣象署(App 名稱為生活氣象):在分類〈生活 - 登山〉中,輸入山的名稱,就可以查到三小時與一週預報、一週溫度與體感溫度曲線,還有日落、日出時間等多項資訊。
- Windy:有網頁和 App(iOS / Android 皆有),分為免費版和付費版,付費版的雨量預測採逐小時顯示,免費版則是三小時加總的累積雨量。此外還可以看到雲層高度、風速等資訊。
- WATCH 降雨監測器(App 名稱為落雨小幫手):有網頁和 App(iOS / Android 皆有),採用 LocalStorage 與定位技術,提供即時的雷達回波圖,可以看到現在與接下來兩小時、每 10 分鐘的雨量變化,若有強降雨和雷擊也會有警示圖案。
此外,在山上若遇到下雨天,可以拿出手機、打開 Windy 和落雨小幫手,比照預報、雷達回波圖和現場實際的降雨量,多次比對下來,就能累積相當多的實務經驗。
在天氣預報豐富的資訊裡,除了看降雨量與降雨時間長度,以下舉例在安排登山計畫時容易被忽略的細節:
- 幾點前到山屋 / 營地:以日本為例,考量登山安全,山屋通常會要求住客在下午三點前抵達山屋。台灣雖然沒有硬性規定,但我們帶隊時仍會儘可能在日落前 1~2 個小時抵達山屋或營地。有句話是「趕早不趕晚」,隨著當天行進時數的增加,體能與精神都會持續下降(有的人甚至一超過某個時數,體能會明顯急遽下滑),若還要通過特殊地形(如崩壁、碎石坡、長距離陡下、溼滑地形等),精神狀態和靈活度都不如上午時來得好,也容易有摔倒或失足的風險。此外,天色越來越黑、心理壓力也會隨之升高。
- 變天的時間點:若天氣即將變化,但接下來還有數個小時的路要走,那麼就要考量變天的時間點以及會受到影響的路段,評估是否能調整行程(例如提早出發)或是撤退。在做評估時,我們會選擇風險低的選項,而不是挑戰極限的選項。
- 行程是否要渡溪:有活水源的地方就要考量天氣影響與路況的安全性。例如颱風過境後,豪大雨帶來的豐沛水量可能會讓水漾森林的營地完全被淹沒,過去就曾有駐點協作分享石鼓盤溪水深及胸的驚險畫面,以及眠月線的明隧道崩塌處變瀑布的景象。同理其他要涉溪的路線,如:戒茂斯上嘉明湖的新武呂溪、合歡山下華岡的合歡溪、北一段的中央尖溪與南湖溪等等,都需要考量大雨後的水位變化與涉溪安全性問題。
- 山上的體感溫度:我們很常被隊員問到「現在山上會很冷嗎?我帶這件外套夠保暖嗎?」這時就會分享一個簡單的公式:海拔高度每上升 1,000 公尺,溫度會下降 6℃。以海拔 1,800 公尺的水漾森林為例,寒冬時,若嘉義的平地溫度為 15 度,那麼水漾森林大約在 5 度左右,若剛好遇到下雨天,溫度還會再更低。除了公式換算外,中央氣象署的生活氣象也有提供體感溫度,得知山上的溫度後,就可以準備對應的裝備,確保自己不會陷入裝備不足的風險中。
「請問我可以走這條路線嗎?」
我該爬哪座山?我該如何評估自己的實力?是我們經常收到的問題。
在正式踏入山裡之前,可以從四個層面來分析自己是否能勝任目標路線,分別是:
- 經驗:面對各種地形(如拉繩、攀石等)的爬山技術是否充足?是否曾去過類似的區域或海拔高度?
- 體力:自己是否有足以應付該路線的體力 (如 6-8 小時)?最多能背起幾公斤的裝備?背多久?
- 風險:自己是否理解風險,並能夠做出正確的判斷?是否能自行下山或尋求幫助?
- 資訊:是否已掌握最新路況資訊?是否會使用離線地圖?
如果經驗還不足以勝任目標路線,也先別太沮喪,因為可能還有 1-3 個月的時間可以把體力和經驗值訓練到位,這時就會需要「體能訓練計畫」和「驗收計畫」。
- 體能訓練計畫:可參考教育部的「登山活動應注意事項」中的登山體能判斷模式以及必備技能(見下表),以當中所列的體能狀況來進行對應的訓練。例如:跑步、間歇運動、越野跑、飛輪、爬山、重量訓練、徒手訓練等等,都是爬山的必備體能。
- 驗收計畫:找一座山,海拔不限,但路程時間要和目標行程接近,如果來回一趟無法達標,那就來回 2-3 趟,再加上行程需要的負重(如 7-15 公斤),來看整體的時間是否有在平均值內。
驗收計畫的目的是評估體能有沒有到位,驗收結果不佳,沒關係,回頭調整訓練計畫(增加運動時間、頻率,但不急著一下拉高強度以免受傷);驗收結果好,別鬆懈,要繼續維持,同時增加訓練強度來把體能再練上去。這樣一來,才能更確保自己擁有一趟安全的山行。
最輕的裝備
在一次野外急救的訓練課程中,有同學舉手發問:「老師,那最輕的裝備是什麼?」
老師意味深長的看了我們一眼。
「最輕的裝備,是知識。」
撰寫這份登山安全計畫書時,我們盡可能完整地說明相關資訊,但仍須依賴讀者的閱讀與吸收,與進一步主動搜尋相關資訊,這篇文字才會產生它的效益,因為登山不只是自己一個人,更是一群人一同學習成長。
接下來,開始著手準備你的下一座山吧!
>> 前往「健行筆記」閱讀完整全文(以水漾森林作為範例)。
本文作者|登山嚮導 魯蓓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