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高山上為什麼會有失溫的風險?

在高山上為什麼會有失溫的風險?

曾經有到過嘉明湖的朋友,可能有體會過什麼是「假太陽」。

假太陽是指天氣看起來很好,太陽正在頭上高高掛著,但吹過來的風卻讓你忍不住打起寒顫、感覺身體變得寒冷,其實這就是所謂的「風寒效應」。

「風寒效應」顧名思義,與有關。當風速增加時,會快速的將人體產生的熱量給帶走,造成體溫下降;

「水寒效應」則是指身體濕掉後(如降雨),體表溫度流失的速度會比身體乾燥時來得更快。

在高山上,如果無法確保身體維持乾燥或防風,風寒效應和水寒效應將會帶來失溫的風險,嚴重更有可能致命。

所以,我們先來了解人體散失熱能的方式,再來思考如何避免自己落入失溫的風險。


熱能散失方式.001

人會透過以下四種方式來散失身體的熱能,分別為:

  • 蒸發:藉由呼吸或排汗,透過水分的蒸發帶走身體的熱能。
  • 對流:皮膚將熱能轉移給環繞在週邊的冷空氣或水,透過空氣或水的流動而帶走熱能。故風速或水速大時,透過對流所散發的熱能就會增多。
  • 輻射:在環境溫度較低時,透過電磁波形式將熱能轉移出去。
  • 傳導:皮膚接觸到溫度較低的物體時,直接將熱能轉移出去(如睡在地面上、坐在岩石上。所以睡覺使用的蛋殼或充氣睡墊的 R 值也是選購的重點項目)。


了解後,我們接下來要知道的是「333 原則」,也就是當我們在山上遇到緊急情況(受傷、迷途)需要原地待援時,必須要知道三個 3。

  • 3:人可以三週不吃食物。
  • 3:人可以三天不喝水。
  • 3:但失溫只要三小時就會致命。

若不幸遭遇到受傷或迷途,需要原地待援時,我們要記得最優先、最首要的任務,不是去找尋食物、也不是下切溪谷去找水,而是設法保留住自己的體溫,盡可能地減少自己的體溫透過蒸發、對流、傳導和輻射方式流失。

例如,你可以在出發上山前,在自己的裝備清單中準備「保暖」「緊急避難」的物品(例如:天幕 / 急救毯 / 露宿袋 / 香菇袋...等),並攜帶爐頭、瓦斯、打火機(穩定熱源)、一套備用的乾衣物,並將備用衣物、保暖裝備、睡袋都做好防水打包。

若實際遇到需要原地待援的情況,就能使用緊急避難的裝備來搭建起遮風避雨的空間,並有足夠的裝備為自己做好保暖。

此外,在爬山過程中採取洋蔥式穿法,也是避免因過度發汗或裝備不齊全所導致的體溫流失。

  • 內層貼身衣:貼身為佳,並選擇能排汗快乾的羊毛衣、聚酯纖維材質的衣服。
  • 中層保暖:動態保暖(化纖、刷毛外套)、靜態保暖(羽絨外套)。
  • 外層防風防雨:Gore-Tex 風雨衣、雨褲(或兩截式雨衣雨褲,而不是脆弱易破的輕便雨衣)。
  • 下肢登山褲:足夠強韌、耐磨的登山褲。

透過適時的衣物調整和行進速度,不要讓自己過度爆汗,也不讓自己長時間受風吹雨打,都是避免失溫的重要技巧。


總結以上,在登山這條路上,「保暖」的課題在登山安全中永遠重要的一環,不低估大自然千變萬化的天氣,也不高估自己的應變能力,保持謙虛與學習心態也是風險控管的一部分。


本文作者|登山嚮導 魯蓓蓓